盛松
特伟, Te Wei

生日:1915-08-22
年齡:109
性別:
身高: cm
  中國美術片導演。將中國動畫從學習模仿他國動畫的模式中帶出,水墨動畫片的創造者之一。廣東中山人。   特偉原名盛松。生於上海。肄業於上海尚賢中學。   1935年後曾專門從事國際時事漫畫工作。   1941年由重慶至香港,參與組織新美術會,為《華商報》編輯《新美術周刊》。同時出版《特偉諷刺畫集》和《風雲集》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回內地,在桂林、重慶等地參與舉辦《香港的受難》畫展。   1944年在雲南參加抗敵演劇第五隊。   1945年後在雲南任中學教師。   1947年再度去香港,參與組織人間畫會,同時在《群眾周刊》上連載長篇漫畫《大獨裁者》。   1949年在長春電影製片廠負責組建美術片組。   1950年該組遷至上海,並於1957年建成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,任廠長。   作品獎項   他的代表作是《好朋友》、《驕傲的將軍》、《小蝌蚪找媽媽》、《牧笛》和《金猴降妖》等。其中《驕傲的將軍》是中國美術片民族化的開端;而水墨動畫片《小蝌蚪找媽媽》則開闢了一種新的美術片樣式,於1961年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,1964年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, 特偉1978年獲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國際動畫片電影節一等獎,1981年獲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國際兒童和青年節二等獎;《牧笛》1979年獲丹麥顧登塞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;《金猴降妖》1986年獲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。1989年獲美國第屆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動畫故事片一等獎;水墨動畫片《山水情》於1988年獲首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、1989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、廣播電影電視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,第一屆莫斯科國際少年兒童電影節勇與美獎,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;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。為表彰其美術電影藝術創作的成就,1989年第一屆中國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電影節榮譽獎。   創作生涯   特偉從時事漫畫開始,一直走在抗戰的宣傳前沿,在戰爭的洪流中磨練 特偉作品出積極主動,堅毅不屈的精神品質,並將這種可貴的抗爭和奮鬥精神全情投入到美術片事業中,開創出一片新中國動畫的嶄新天地。   1955年,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動畫片《烏鴉為什麼是黑的》,在威尼斯動畫電影節上獲獎,然而評委們卻誤以為該片是蘇聯的作品,這使特偉對「蘇聯模式」的熱情降了下來,思考起擺脫模仿的創新之路。   1956年,特偉提出「探民族風格之路」的口號,並且身體力行地將這個主張貫徹在他執導的《驕傲的將軍》中,把將軍的造型臉譜化,動作也揉入了京劇舞台元素。為了這部影片,特偉率領創作人員到紹興大禹陵體會古時情調,並請來了著名作曲家陳歌辛為影片作曲,陳歌辛把琵琶的經典曲目《十面埋伏》中的片斷融入畫面,表現將軍四面楚歌時的彷徨與悔恨,水乳交融,令人耳目一新,為中國民族風格的動畫片打響了第一炮。從《驕傲的將軍》到《金猴降妖》,特偉的民族主義主張一以貫之。   1960年特偉把水墨畫的技法與風格引入了動畫電影。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《小蝌蚪找媽媽》,將當時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變成了現實,震驚了國際動畫界。中國水墨畫藝術經過千年歷史的錘鍊,風格獨樹一幟,擅於用「寫意」和「神似」等手法體現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和民族風格,在國際上享有盛譽。影片成功地將之與動畫巧妙結合,每一個場景都是一幅出色的水墨畫,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,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蝌蚪、青蛙、蝦、蟹等小動物栩栩如生地在銀幕上動起來,角色的動作表情優美而靈動。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,水墨自然渲染,渾然天成,產生墨跡濃淡有致、筆法虛實相輔的效果,打破了歷來動畫片「單線平塗」的製作方法,意境優 特偉作品美、氣韻生動,使動畫影片意蘊深遠,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審美價值。特偉先生作為藝術指導,功不可沒。水墨動畫片的攝製工序極其繁複,光是用在攝影攝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,就足夠拍成四、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,是創作集體以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創造出來的奇蹟,當時的文化部長茅盾為之題詞「創造驚鬼神」。   《小蝌蚪找媽媽》和《牧笛》(1963年)這兩部水墨動畫片問世之後,受到國內外一致讚美,獲獎連連,法國《世界報》在評論中說:「中國水墨畫,景色柔和,筆調細緻,以及表示憂慮、猶豫和快樂的動作,使這部電影產生了魅力和詩意。」美國的一位學者也讚揚說:「這真是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」,中國動畫在世界範圍初露鋒芒。二十多年之後,《山水情》再起水墨風雲,依然舉世矚目。   水墨動畫片是特偉成功開創的一個新片種,此外,他還大力支持其他片種的創新。萬氏兄弟之一的萬古蟾,早在香港時就曾有過製作剪紙片的設想,並為籌措資金,四處奔波,可是誰也不敢冒這個險。1956年,他回到上海進入了美影廠,立即得到廠長特偉的大力支持,經過不斷的試驗,藝術家汲取了中國皮影藝術和民間窗花、剪紙等藝術特色,創造出第一批動畫片的剪紙人物。《豬八戒吃西瓜》終於在1958年誕生了,從此再度開創了中國動畫片的一個新品種。繼而拍攝的《漁童》、《濟公鬥蟋蟀》和《人參娃娃》使這一片種得以鞏固和發展,1963年攝製的《金色的海螺》,在藝術和技巧上達到新的高度。虞哲光於1960年首創摺紙片《聰明的鴨子》,是在兒童摺紙和手工勞作基礎上加以改造、演化而成的,造型與表演誇張簡練,節奏輕快活潑,與 特偉作品僅有二度空間的剪紙片相比,它具有三度空間的特點,立體感更加鮮明,以其輕巧、靈活和稚氣的特點,極受幼兒歡迎。   原有的木偶片方面也是精品迭出,大放異彩。特偉作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首任廠長,擺脫模仿,力主創新,數十年中積極拓寬動畫片種,堅持走民族化道路,掀起百花齊放的高潮,產生了《大鬧天宮》、《哪吒鬧海》等一系列經典作品,粉碎四人幫後,特偉在召開的第一次工作會議上重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個主張,並著文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美術電影》(《百科知識》 1981.1)鼓勵創新,正是這條民族創新之路使中國動畫走出一片輝煌的新天地,確立了「中國學派」在世界動畫中的重要地位,特偉可說是新中國動畫的奠基人。為表彰其美術電影藝術創作的成就,1989年第一屆中國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電影節榮譽獎。特偉先生還是至今唯一獲得ASIFA(世界動畫學會)的終生成就獎的中國人。2004年8月22日是特偉先生90歲壽辰,在動畫事業亟待振興的今天,回顧他為中國動畫立下的豐功偉績,展望中國動畫的未來,我們可以發現,擺脫對日美動畫的單純模仿,走民族化的創新之路依然是個關鍵,相信中國動畫將沿着這條充滿智慧的道路繼續前行,發揚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,結合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,與時俱進,在世界動畫之林異峰突起,再掀波瀾。
顯示更多
  中國美術片導演。將中國動畫從學習模仿他國動畫的模式中帶出,水墨動畫片的創造者之一。廣東中山人。   特偉原名盛松。生於上海。肄業於上海尚賢中學。   1935年後曾專門從事國際時事漫畫工作。   1941年由重慶至香港,參與組織新美術會,為《華商報》編輯《新美術周刊》。同時出版《特偉諷刺畫集》和《風雲集》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回內地,在桂林、重慶等地參與舉辦《香港的受難》畫展。   1944年在雲南參加抗敵演劇第五隊。   1945年後在雲南任中學教師。   1947年再度去香港,參與組織人間畫會,同時在《群眾周刊》上連載長篇漫畫《大獨裁者》。   1949年在長春電影製片廠負責組建美術片組。   1950年該組遷至上海,並於1957年建成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,任廠長。   作品獎項   他的代表作是《好朋友》、《驕傲的將軍》、《小蝌蚪找媽媽》、《牧笛》和《金猴降妖》等。其中《驕傲的將軍》是中國美術片民族化的開端;而水墨動畫片《小蝌蚪找媽媽》則開闢了一種新的美術片樣式,於1961年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,1964年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, 特偉1978年獲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國際動畫片電影節一等獎,1981年獲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國際兒童和青年節二等獎;《牧笛》1979年獲丹麥顧登塞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;《金猴降妖》1986年獲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。1989年獲美國第屆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動畫故事片一等獎;水墨動畫片《山水情》於1988年獲首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、1989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、廣播電影電視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,第一屆莫斯科國際少年兒童電影節勇與美獎,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;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。為表彰其美術電影藝術創作的成就,1989年第一屆中國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電影節榮譽獎。   創作生涯   特偉從時事漫畫開始,一直走在抗戰的宣傳前沿,在戰爭的洪流中磨練 特偉作品出積極主動,堅毅不屈的精神品質,並將這種可貴的抗爭和奮鬥精神全情投入到美術片事業中,開創出一片新中國動畫的嶄新天地。   1955年,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動畫片《烏鴉為什麼是黑的》,在威尼斯動畫電影節上獲獎,然而評委們卻誤以為該片是蘇聯的作品,這使特偉對「蘇聯模式」的熱情降了下來,思考起擺脫模仿的創新之路。   1956年,特偉提出「探民族風格之路」的口號,並且身體力行地將這個主張貫徹在他執導的《驕傲的將軍》中,把將軍的造型臉譜化,動作也揉入了京劇舞台元素。為了這部影片,特偉率領創作人員到紹興大禹陵體會古時情調,並請來了著名作曲家陳歌辛為影片作曲,陳歌辛把琵琶的經典曲目《十面埋伏》中的片斷融入畫面,表現將軍四面楚歌時的彷徨與悔恨,水乳交融,令人耳目一新,為中國民族風格的動畫片打響了第一炮。從《驕傲的將軍》到《金猴降妖》,特偉的民族主義主張一以貫之。   1960年特偉把水墨畫的技法與風格引入了動畫電影。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《小蝌蚪找媽媽》,將當時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變成了現實,震驚了國際動畫界。中國水墨畫藝術經過千年歷史的錘鍊,風格獨樹一幟,擅於用「寫意」和「神似」等手法體現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和民族風格,在國際上享有盛譽。影片成功地將之與動畫巧妙結合,每一個場景都是一幅出色的水墨畫,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,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蝌蚪、青蛙、蝦、蟹等小動物栩栩如生地在銀幕上動起來,角色的動作表情優美而靈動。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,水墨自然渲染,渾然天成,產生墨跡濃淡有致、筆法虛實相輔的效果,打破了歷來動畫片「單線平塗」的製作方法,意境優 特偉作品美、氣韻生動,使動畫影片意蘊深遠,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審美價值。特偉先生作為藝術指導,功不可沒。水墨動畫片的攝製工序極其繁複,光是用在攝影攝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,就足夠拍成四、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,是創作集體以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創造出來的奇蹟,當時的文化部長茅盾為之題詞「創造驚鬼神」。   《小蝌蚪找媽媽》和《牧笛》(1963年)這兩部水墨動畫片問世之後,受到國內外一致讚美,獲獎連連,法國《世界報》在評論中說:「中國水墨畫,景色柔和,筆調細緻,以及表示憂慮、猶豫和快樂的動作,使這部電影產生了魅力和詩意。」美國的一位學者也讚揚說:「這真是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」,中國動畫在世界範圍初露鋒芒。二十多年之後,《山水情》再起水墨風雲,依然舉世矚目。   水墨動畫片是特偉成功開創的一個新片種,此外,他還大力支持其他片種的創新。萬氏兄弟之一的萬古蟾,早在香港時就曾有過製作剪紙片的設想,並為籌措資金,四處奔波,可是誰也不敢冒這個險。1956年,他回到上海進入了美影廠,立即得到廠長特偉的大力支持,經過不斷的試驗,藝術家汲取了中國皮影藝術和民間窗花、剪紙等藝術特色,創造出第一批動畫片的剪紙人物。《豬八戒吃西瓜》終於在1958年誕生了,從此再度開創了中國動畫片的一個新品種。繼而拍攝的《漁童》、《濟公鬥蟋蟀》和《人參娃娃》使這一片種得以鞏固和發展,1963年攝製的《金色的海螺》,在藝術和技巧上達到新的高度。虞哲光於1960年首創摺紙片《聰明的鴨子》,是在兒童摺紙和手工勞作基礎上加以改造、演化而成的,造型與表演誇張簡練,節奏輕快活潑,與 特偉作品僅有二度空間的剪紙片相比,它具有三度空間的特點,立體感更加鮮明,以其輕巧、靈活和稚氣的特點,極受幼兒歡迎。   原有的木偶片方面也是精品迭出,大放異彩。特偉作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首任廠長,擺脫模仿,力主創新,數十年中積極拓寬動畫片種,堅持走民族化道路,掀起百花齊放的高潮,產生了《大鬧天宮》、《哪吒鬧海》等一系列經典作品,粉碎四人幫後,特偉在召開的第一次工作會議上重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個主張,並著文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美術電影》(《百科知識》 1981.1)鼓勵創新,正是這條民族創新之路使中國動畫走出一片輝煌的新天地,確立了「中國學派」在世界動畫中的重要地位,特偉可說是新中國動畫的奠基人。為表彰其美術電影藝術創作的成就,1989年第一屆中國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電影節榮譽獎。特偉先生還是至今唯一獲得ASIFA(世界動畫學會)的終生成就獎的中國人。2004年8月22日是特偉先生90歲壽辰,在動畫事業亟待振興的今天,回顧他為中國動畫立下的豐功偉績,展望中國動畫的未來,我們可以發現,擺脫對日美動畫的單純模仿,走民族化的創新之路依然是個關鍵,相信中國動畫將沿着這條充滿智慧的道路繼續前行,發揚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,結合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,與時俱進,在世界動畫之林異峰突起,再掀波瀾。
顯示更多
首頁
新番預告
搜尋
通知
我的清單